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茯苓生产过程中产地环境的选择、要求、管理和监测等技术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茯苓生产的产地环境控制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Control of Poria Production Origi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157-2022《茯苓生产产地环境控制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于2022年发布并实施。该标准对茯苓生产过程中产地环境的控制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保障茯苓的品质和产量。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标准的第4章“产地选择”中明确规定:“产地应远离工业区、矿区及城市生活区,周围不得有污染源。”这一规定强调了茯苓生长环境的清洁性与安全性。远离污染源可以有效避免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对茯苓产生影响,确保其药用价值不受损害。
其次,在第5章“土壤条件”部分指出:“土壤pH值宜在4.5至6.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5%,且需具备良好的排水性能。”茯苓是一种喜酸性的中药材,适宜的土壤酸碱度能够促进茯苓菌丝体的生长发育。同时,较高的有机质含量有助于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而良好的排水性能则防止积水导致根部腐烂。
再者,关于水质管理方面,第6章提到:“灌溉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这表明用于茯苓种植过程中的灌溉水必须达到国家对于饮用水的安全标准,以防止病原微生物或化学污染物通过灌溉进入茯苓体内,从而影响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此外,还特别强调了空气质量和噪音水平的要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不得超过0.15mg/m³,氮氧化物浓度不得超过0.1mg/m³;噪声昼间不超过60dB(A),夜间不超过50dB(A)。”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茯苓植株健康状况及其最终产量。过高的污染气体浓度会抑制植物光合作用效率,而过度的噪声干扰也可能间接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平衡。
最后,在第8章“环境保护措施”里建议采取轮作制度,并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批准登记使用的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这是为了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对土壤结构以及地下水位造成的长期破坏作用。同时提倡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来替代传统化学防控手段,这样既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率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茯苓生产产地环境控制规程》不仅涵盖了从选址到栽培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技术细节,而且突出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始终的重要性。只有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才能真正实现茯苓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