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食用菌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原则、防治措施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Major Diseases and Pests of Edible Fung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021-2022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是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为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以下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预防为主原则
标准明确指出,在食用菌栽培中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这意味着在病虫害发生前就应采取有效措施,如选择优质无病种源、使用消毒处理过的培养料和栽培工具等。例如,第5.1条规定了在菌种生产阶段要对培养基质进行高温蒸汽灭菌,确保没有病原微生物残留。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一旦病原体进入栽培环境,后期控制难度会大大增加。
二、物理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是本标准推荐的一种环保且有效的手段。根据第6.2条内容,建议采用黄板诱杀法来捕捉菇蚊、菇蝇等害虫。具体操作时,可将涂有粘性物质的黄色板悬挂在栽培架附近,利用害虫对黄色的趋性将其捕获。此外,还可以通过覆盖防虫网或设置纱门纱窗等方式阻止害虫侵入栽培区。这些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非常适合中小型食用菌生产基地应用。
三、生物制剂的应用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标准特别强调了生物制剂的重要性。按照第7.3条要求,在发现病害初期即可喷洒木霉菌制剂用于防控绿霉病等真菌性疾病。木霉菌能够寄生并杀死目标病原菌,同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还可选用苏云金杆菌(Bt)等微生物农药来对付鳞翅目幼虫等害虫,这种方法既安全又高效。
四、合理用药指导
尽管提倡非化学防控手段,但在必要情况下仍需使用化学药剂。对此,标准给出了详细的用药指南。例如,第8.2条提到当发生严重细菌性软腐病时,可以适量使用铜制剂进行喷雾治疗,但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浓度配比执行,并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菌剂以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同时强调施药后应保持通风良好,防止残留物影响产品质量。
五、田间管理措施
良好的田间管理工作对于预防病虫害同样不可忽视。依据第9.1条的规定,应定期清理废弃菌袋及残渣,保持棚内清洁卫生;合理安排通风换气时间,维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适当调节光照强度,促进菌丝健壮生长。这些都是减少病虫害滋生的基础性工作。
综上所述,《DB34/T 2021-2022》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还特别注重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平衡。遵循这一标准不仅能提高食用菌产量质量,还能促进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