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花生播种机械化作业的技术要求、作业准备、作业过程及质量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采用机械化方式进行花生播种的农业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echanized Peanut Seeding Oper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6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533-2022《花生播种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是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花生播种的机械化作业流程,提高花生种植的效率和质量。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采用机械方式进行花生播种的作业活动。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地域和作业方式,为后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 花生播种机:指用于完成花生种子播种作业的农业机械。
解读:这一定义明确了花生播种机的功能定位,即专门用于播种花生种子的设备,有助于使用者正确选择合适的机械。
- 播种深度:指种子入土后的垂直距离。
解读:播种深度直接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生长状况,因此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执行。
3. 作业前准备
- 检查播种机各部件是否完好,确保传动系统正常运转。
解读:这是保障作业安全和效率的基础工作,任何部件的损坏都可能导致作业中断或播种质量下降。
- 确保土壤湿度适宜,避免过干或过湿。
解读:土壤湿度对种子发芽至关重要,过干会导致种子难以发芽,过湿则可能引起种子腐烂。
4. 作业过程
- 播种行距应保持在25至30厘米之间。
解读:合理的行距可以保证花生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产量。
- 每穴播种量为2至3粒,覆土厚度控制在3至5厘米。
解读:适当的播种量和覆土厚度能够确保种子均匀分布并获得良好的萌发条件。
- 作业速度应控制在每小时4至6公里。
解读:过快的速度可能导致播种不均,影响最终的种植效果。
5. 作业后管理
- 及时检查播种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解读:作业后的检查是确保播种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发现的问题如漏播、重播等应及时纠正。
- 做好机械的清洁与维护工作。
解读:良好的维护不仅延长了机械的使用寿命,也为下一次作业做好了准备。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34/T 533-2022标准从作业前准备到作业过程再到作业后的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规范和要求,这对于提升花生播种机械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