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池塘养殖水质综合调控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池塘养殖水质的调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Comprehensive Water Quality Control in Pond Aqua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002-2022《池塘养殖水质综合调控技术操作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为池塘水产养殖中水质的管理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水质监测频率与项目
标准要求每半月至少对池塘水质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包括但不限于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物等指标。这些参数直接关系到鱼类的生存环境。例如,溶解氧低于3mg/L时可能造成鱼类缺氧浮头甚至死亡;而pH值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鱼虾贝类的正常生理功能。定期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调整水质问题。
二、增氧设备配置
对于面积超过5亩且平均水深大于1.5米的池塘,应配备增氧机。具体而言,在夏季高温季节及投饵高峰期需增加开机时间,确保水体上下层交换充分,防止底层缺氧。此外,还提倡使用微孔曝气等新型增氧方式,其特点是能耗低、溶氧效率高,并能促进有益微生物活动,改善底质状况。
三、生物修复措施
当水质恶化至一定程度时,可采取生物修复手段加以改善。如引入复合菌剂,通过分解有机物降低耗氧量;种植水生植物如伊乐藻、苦草等,既可吸收过剩营养盐又美化环境;投放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以控制浮游生物数量。需要注意的是,各类生物修复措施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实施,避免盲目追求单一效果而破坏生态平衡。
四、应急处理预案
针对突发性污染事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现水源受到工业废水、农业化肥残留或其他有害物质污染,立即停止进排水作业,同时启动内部循环净化系统或启用备用池塘转移养殖对象。此外,还需密切观察受影响区域内的水生动植物状态,必要时采取药物治疗等手段减轻损失。
五、日常管理要点
强调了日常巡查的重要性,包括检查堤坝稳定性、观察鱼类行为习性以及记录天气变化情况等。特别是在梅雨季节前后要加强防范洪涝灾害,提前加固设施并做好防逃逸准备。另外,合理安排饲料投喂量,避免因过度投喂导致残渣堆积引发水质恶化。
综上所述,《池塘养殖水质综合调控技术操作规程》不仅涵盖了从预防到治理的一系列技术细节,还特别注重实际操作中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对于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