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香椿组培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外植体选择与消毒、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香椿组培苗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issue Culture of Toona sinens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111-2022《香椿组培技术规程》是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规定了香椿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要求。以下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材料准备方面,该标准强调了外植体的选择至关重要。标准指出,应选择无病虫害、健壮的香椿枝条作为外植体,并且其年龄以一年生为宜。这主要是因为这样的外植体具有较高的生理活性和较低的污染率,有利于后续的培养过程。
接着在灭菌处理上,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外植体需先用75%乙醇浸泡30秒,然后用质量分数为0.1%-0.5%的升汞溶液消毒8-10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冲洗5次以上。这样做可以有效去除表面微生物,提高成活率。
关于培养基的配制,标准推荐使用MS基本培养基,并根据需要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6-BA和NAA。例如,在诱导芽分化时,通常采用6-BA 1.0mg/L+NAA 0.1mg/L的组合;而在增殖阶段,则可适当提高6-BA浓度至2.0mg/L。此外还应注意调整培养基pH值至5.8左右,并保持温度控制在25±2℃之间。
对于继代培养周期的规定也很明确,一般每20-25天进行一次继代培养,每次转接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污染。同时建议每个瓶内保留6-8个芽苗,这样既能保证群体优势又能减少资源浪费。
最后在试管苗驯化移栽环节,标准给出了详细的指导方案。经过多次继代培养后的试管苗应当逐步降低培养基中琼脂含量直至完全去除,同时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间,让幼苗适应自然环境条件。当新梢长度达到3cm以上时即可考虑移栽到大田或温室条件下继续生长发育。
通过以上对DB34/T 4111-2022关键条款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这项标准从始至终贯穿了科学严谨的态度,旨在为从事香椿组培工作的技术人员提供全面而可靠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