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智能驾驶中激光雷达与摄像头感知数据融合的接口要求、数据格式、传输协议及性能指标。本文件适用于智能驾驶系统中激光雷达与摄像头感知数据融合的设计、开发和测试。
Title:Specification for Fusion Interface of Perception Data between LiDAR and Camera in Intelligent Driv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TH8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101-2022《智能驾驶激光雷达与摄像头的感知数据融合接口规范》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为智能驾驶领域中激光雷达与摄像头的数据融合提供统一的技术要求和接口规范。以下对标准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数据融合的基本原则
标准明确指出,数据融合应遵循一致性、准确性和实时性的原则。一致性确保不同传感器提供的信息在时间轴上保持同步;准确性要求融合后的数据能够精确反映环境状况;实时性则强调系统需快速响应以适应动态交通环境。
数据传输格式
标准规定了数据传输采用JSON格式,并且每个字段都必须包含名称、类型以及单位。例如,“timestamp”字段表示时间戳,其类型为整数,单位为毫秒;“coordinate”字段表示坐标,类型为浮点数组,单位为米。这种标准化的格式便于跨平台的数据交换与处理。
时间同步机制
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标准提出了基于GPS时间戳的时间同步方案。所有参与融合的设备都需通过GPS接收器获取当前世界协调时UTC时间作为基准。当两台设备间存在时间偏差时,可以通过计算差值并加以修正来实现同步。
数据融合算法要求
标准还对融合算法提出了具体要求。首先,算法应当具备鲁棒性,在面对遮挡或恶劣天气条件下仍能正常工作;其次,对于多目标检测任务,算法需要能够区分静态物体与动态物体,并给出各自的状态估计值;最后,融合结果应该包含置信度指标,用于衡量结果的可靠性。
安全性考量
考虑到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标准特别强调了数据完整性保护措施。建议使用哈希函数生成消息摘要,并将其附加到发送的数据包中,接收方可以据此验证数据是否被篡改。此外,还需实施访问控制策略,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敏感信息。
以上是对DB34/T 4101-2022中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该标准不仅为相关产品研发提供了指导方向,也为行业内的技术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此类规范将变得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