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选址、规划布局、设施建设、标志标识及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Title:Construction Standard for Urban Emergency Shelter
中国标准分类号:P6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5178-2021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是山东省地方性标准,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建设提供了技术依据。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在选址方面,标准强调“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易发区及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储存区”(4.1.1)。这意味着选址需综合考虑地震、地质、气象等自然灾害风险因素,确保场所的安全性。同时要求交通便利且靠近居民区,以便紧急情况下迅速疏散。
关于功能分区,标准明确指出“应包括固定避难区、临时避难区和紧急避难区”(5.1.1)。固定避难区需配备永久性建筑设施,如医疗点、指挥中心等;临时避难区则可利用公园绿地等开放空间;紧急避难区用于突发情况下的快速集结。各区域间应有清晰标识与通道连接。
对于配套设施,标准要求“每个应急避难场所至少设置一处应急供水设施,供水能力不低于2升/人·日”(6.1.2)。此外还需配置应急供电系统、厕所、垃圾收集点等基础设施。特别提出要设置无障碍设施以保障特殊人群需求,并配备应急广播、照明设备以及消防器材。
在管理维护上,标准规定“每年应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8.1.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演练,确保管理人员熟悉操作流程。同时鼓励社区参与管理,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这些条文从选址到功能布局再到后期运维,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体系,对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