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镇给水厂采用二氧化氯消毒的技术要求、安全操作规范及检测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城镇给水厂使用二氧化氯进行饮用水消毒的过程管理及相关设施的设计与运行。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hlorine Dioxide Disinfection in Urban Water Treatment Pla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5040-2015《城镇给水厂二氧化氯消毒技术规范》是山东省地方标准,该标准对城镇给水厂使用二氧化氯作为消毒剂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范围与适用对象
本标准适用于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水源的城镇公共供水企业,在其给水厂内采用二氧化氯进行原水或出厂水消毒的工艺设计、运行管理及维护。这明确了标准适用的范围,即主要针对城镇公共供水企业的给水厂,并且限定了水源类型。
二、二氧化氯制备
标准要求二氧化氯制备装置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防止二氧化氯气体泄漏。同时,制备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原料质量,确保亚氯酸钠纯度不低于85%,盐酸浓度不低于31%。此外,还应配备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二氧化氯溶液浓度。
三、投加量计算
根据原水水质情况合理确定二氧化氯投加量。对于一般情况下,当原水浊度小于10 NTU时,二氧化氯投加量宜为0.6~1.0 mg/L;当原水浊度大于等于10 NTU但小于50 NTU时,投加量宜为1.0~2.0 mg/L;当原水浊度大于等于50 NTU时,投加量宜为2.0~4.0 mg/L。这一规定有助于确保不同水质条件下均能达到有效的消毒效果。
四、接触时间
标准指出,二氧化氯与水体充分接触的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如果采用管道混合器,则接触时间不应低于15秒。足够的接触时间可以保证二氧化氯发挥最佳的杀菌作用。
五、安全防护措施
在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并且工作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条件。此外,还需定期检查设备是否存在泄漏现象,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机检修。
六、监测与记录
给水厂应当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二氧化氯残留浓度、pH值、温度等参数的测定。所有检测结果都必须详细记录下来,以便日后查阅分析。
七、应急处理预案
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如停电导致设备停止运转),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显得尤为重要。预案内容应涵盖人员分工、物资准备等方面,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解读可以看出,《城镇给水厂二氧化氯消毒技术规范》不仅涵盖了从二氧化氯制备到最终出水整个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要点,而且特别强调了安全性管理和日常维护的重要性。这对于保障城镇居民饮用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