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牡丹江地区刺五加生态种植的产地环境、选地与整地、种苗选择与处理、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加工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牡丹江地区刺五加的生态种植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Cultivation of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in Mudanjiang Are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10T 067-2022 牡丹江地区刺五加生态种植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牡丹江地区的刺五加生态种植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以下将对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选址与整地
标准中指出,刺五加种植基地应选择在海拔200米至800米之间,土壤pH值为5.5至7.0的区域。这一要求是基于刺五加生长习性而设定的,适宜的海拔高度和酸碱度能够保证刺五加健康生长。同时,要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这有助于提供充足的养分支持植物生长。整地时需深翻土壤30厘米以上,并施足基肥,确保土壤疏松透气。
二、种苗选择与处理
标准规定选用无病虫害、健壮的刺五加种苗,苗高应在20厘米以上,根系发达。在定植前,种苗需要经过消毒处理,可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分钟,以预防病害发生。此外,提倡使用组培苗,因其具有遗传稳定性好、生长势强的特点。
三、田间管理
关于田间管理,标准强调要合理密植,株行距保持在40厘米×50厘米左右。生长期要及时除草,避免杂草与刺五加争夺水分和养分。每年春秋两季各追肥一次,氮磷钾比例为2:1:1,施肥量视植株长势调整。灌溉方面,要采用滴灌或渗灌方式,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特别是在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涝。
四、病虫害防治
对于病虫害防治,标准倡导采用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为主,化学药剂为辅的原则。物理方法包括设置防虫网、诱虫灯等;生物方法则可利用天敌如瓢虫控制蚜虫数量。当病虫害严重时,可适量使用高效低毒农药,但必须遵守安全间隔期的规定。
五、采收与加工
标准明确指出,刺五加应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采收,此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采收时应注意保留地下部分作为种苗繁殖材料。鲜品应及时运往加工厂进行清洗、切段处理,然后采用低温烘干技术进行干燥,最终产品含水量控制在10%以下。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技术规程,可以有效提升牡丹江地区刺五加种植的整体水平,促进当地特色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