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船用高锰奥氏体低温钢板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标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标志和质量证明书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船舶建造及海洋工程中使用的高锰奥氏体低温钢板。
Title:Marine High-Manganese Austenitic Cryogenic Steel Plates
中国标准分类号:H41
国际标准分类号:77.140.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CISA 368-2024《船用高锰奥氏体低温钢板》标准相较于旧版,对低温冲击性能的要求有了显著提升。这一变化直接关系到船舶在极寒海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以“低温冲击性能要求”为例,新版标准规定钢板在-100℃下的V型缺口冲击功应不低于27J。为了满足该指标,在实际生产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原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选用高纯度的锰铁合金,并严格控制其他微量元素含量,确保化学成分均匀稳定。同时,原料需经过充分的预热处理,避免夹杂物对材料韧性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在轧制过程中要采用控轧控冷工艺。通过精确控制加热温度、变形量以及冷却速度等参数,促使组织结构向细小均匀的奥氏体转变,从而提高材料的低温韧性和延展性。
再次,热处理环节同样不可忽视。适当的正火或回火处理能够进一步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增强材料的整体性能。特别是对于厚度较大的板材,合理的热处理方案可以有效改善其低温冲击性能。
最后,在质量检验阶段,除了常规的化学成分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外,还需增加低温冲击试验项目。通过多批次取样检测,确保每一批次的产品均能达到标准要求。
总之,要想达到TCISA 368-2024中关于低温冲击性能的新标准,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成品检验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把控,只有这样才能够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优质船用高锰奥氏体低温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