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羊肚菌菌种制作的术语和定义、设施与设备、母种制作、原种制作、栽培种制作及质量要求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羊肚菌菌种的制作与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Morel Mushroom Spaw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2540—2022《羊肚菌菌种制作技术规程》是一项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羊肚菌菌种的生产流程,确保菌种质量。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菌种培养基的选择与配制
标准中明确指出,羊肚菌菌种的培养基应以富含有机质的材料为主,如玉米芯、木屑等,并添加适量的氮源和磷钾肥。推荐使用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的培养基,以保证无菌环境。此外,培养基的pH值应控制在6.0-7.0之间,这有利于羊肚菌菌丝的生长发育。
菌种培养条件
在培养过程中,温度是影响菌丝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标准建议将培养室温度维持在20℃至25℃之间,湿度保持在85%-90%。同时,需要定期通风换气,确保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1%。光照方面,虽然羊肚菌菌种对光的需求不高,但仍需提供适度散射光,促进菌丝健壮生长。
菌种分离与扩繁
对于菌种分离,标准要求从健康的羊肚菌子实体上取材,通常选择菌盖边缘尚未完全展开的部分。采用组织分离法或孢子分离法进行操作时,务必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初次分离后,需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至少30天,观察菌丝生长状况及纯度,确认无杂菌污染后再进行扩繁。
质量检测与评估
成品菌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栽培效果的好坏。标准强调了多项质量检测指标,包括但不限于菌丝活力、生长速度以及抗逆性等。其中,菌丝活力可通过平板培养法测定,生长速度则通过测量一定时间内菌落直径的变化来反映。另外,还需检测菌种是否携带病原微生物,确保其安全性。
以上内容涵盖了DB15/T 2540—2022的主要要点,希望对你了解并执行这项标准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