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球盖菇菌种制作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大球盖菇菌种的生产和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Spaw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大球盖菇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食用菌,其菌种制作技术规程直接影响到栽培效果和产量。DB15/T 2544—2022《大球盖菇菌种制作技术规程》为规范菌种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从该标准中选取几个关键环节进行详细解读。
一、培养基配制
标准规定了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及配比要求。例如,选用新鲜玉米芯作为主要原料,确保含水量控制在60%-65%之间。同时强调加入适量的石膏粉和石灰调节pH值至7.0-7.5。这样的配比可以满足大球盖菇菌丝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并创造适宜的酸碱环境促进菌丝健壮发育。
二、灭菌处理
灭菌是保证菌种质量的重要步骤。标准指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在121℃条件下持续保持2小时。此过程能够有效杀灭培养基中的杂菌孢子及芽孢,避免后续感染影响菌种纯度。此外还提到若使用常压灭菌,则需延长至8-10小时以达到相同效果。
三、接种操作
关于接种部分,标准特别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要求接种室提前半小时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并保持密闭状态直至接种完成。操作人员需穿戴经过酒精擦拭的手套及工作服进入接种区。每瓶原种分装时应快速准确地将菌种接入培养瓶内指定位置,防止外界污染源侵入。
四、发菌管理
发菌期间需要严格控制温湿度条件。标准建议室内温度维持在25±2℃范围内,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左右。每隔3天检查一次菌丝生长情况,及时清理表面可能出现的老化或死亡组织。当观察到菌丝已覆盖整个培养基表面且形成明显菌圈时即可转入下一阶段培养。
五、检验与包装
成品菌种出厂前必须经过全面检测。包括但不限于外观形态鉴定、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结构完整性以及进行抗逆性测试等项目。只有符合规定指标的产品才能予以包装出售。包装材料应选用透气性良好且密封性强的塑料袋封装,并注明生产日期、有效期等相关信息。
通过以上对DB15/T 2544—2022中重要条款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该标准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产品交付全过程都做了细致周全的规定,旨在提高大球盖菇菌种生产的标准化水平,从而推动这一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