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医院可复用手术器械的管理要求,包括回收、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储存和发放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中可复用手术器械的全流程管理。
Title: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reusable surgical instruments in hospitals
中国标准分类号:C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NAHIEM 142-2025 医院可复用手术器械管理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中,与旧版相比,关于“可复用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控制”方面的规定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将聚焦于新旧版本在“清洗后器械的检查要求”这一条文上的差异,并深入探讨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方法,以帮助医疗机构更好地理解和落实新规。
旧版标准中对清洗后器械的检查主要强调了“目视检查”,即通过肉眼观察器械表面是否有残留物、锈迹或损伤。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现明显的质量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为因素和光线条件的影响,容易出现漏检或误判的情况。
而新规范则明确指出:“清洗后的可复用手术器械应进行至少两次的检查,包括目视检查和使用放大镜或专用设备进行辅助检查。”这一变化意味着,清洗质量的控制不再仅仅依赖于人的感官判断,而是引入了更为科学和系统的检查手段。
新规范的这一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提高了清洗质量的可靠性,减少了因人为疏忽导致的器械污染风险;其次,它为医院提供了更清晰的操作指引,有助于统一各科室之间的检查标准,避免因理解不一致而产生的执行偏差。
在实际应用中,医院应根据新规范的要求,配备必要的检查工具,如放大镜、照明设备等,并制定详细的检查流程。同时,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掌握正确的检查方法和标准。此外,建议建立清洗质量追溯机制,记录每次清洗和检查的结果,以便在发生问题时能够迅速定位原因并采取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TNAHIEM 142-2025》在清洗质量控制方面的更新,体现了对医疗安全的高度重视。医疗机构应积极适应这一变化,通过完善设备、规范流程和加强培训,切实提升可复用手术器械的管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