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洱海流域蚕豆生态种植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与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洱海流域内蚕豆的生态种植生产。
Title:Ecological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aba Bean in Erhai Lake Basi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29T 56-2022《洱海流域蚕豆生态种植技术规程》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保护洱海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以下选取其中几个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一、土壤管理
1. 蚕豆种植前应进行土壤检测,确保pH值在6.5-7.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
解读:适宜的土壤酸碱度和较高的有机质含量有利于蚕豆生长,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降低对洱海水质的影响。
二、肥料施用
2. 推荐使用农家肥与生物菌肥相结合的方式,每亩施用农家肥1500-2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300-400公斤,并配合施用微生物菌剂。
解读:通过合理搭配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菌剂,既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又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从而减轻氮磷流失对湖泊的污染风险。
三、病虫害防治
3. 采用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杀)、生物方法(释放天敌昆虫)以及高效低毒农药交替使用等综合措施来控制病虫害。
解读:这种防治策略强调了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在有效防控病虫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灌溉方式
4. 实行滴灌或者喷灌节水灌溉技术,避免大水漫灌现象发生。
解读: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不仅能够节约水资源,还能防止因过度灌溉而导致的地表径流将未吸收的养分带入河流进而汇入洱海,进一步保护了湖泊生态系统。
五、收获后处理
5. 收获结束后应及时清理田间残留物,并将其集中堆沤作有机肥料回田利用。
解读:此举有助于消除潜在的农业废弃物污染源,同时也实现了资源循环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以上内容体现了该标准对于促进洱海流域内蚕豆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