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建筑地面工程施工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材料要求、施工工艺及质量验收。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筑地面工程施工。
Title:Code fo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 Part 7: Building Floor Work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832.7-2022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第7部分:建筑地面工程》是北京市地方标准,该标准对建筑地面工程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规范。以下是对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材料要求
标准明确规定了建筑地面工程所用材料的技术性能指标。例如,水泥应选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并且需要具备出厂合格证和复试报告。对于砂子,要求为中粗砂,含泥量不得超过3%。这些规定旨在确保材料的质量,从而保证建筑地面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施工准备
在施工前,必须完成现场清理工作,确保基层表面干净、无油污、无积水。同时,还应对基层进行找平处理,确保其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此外,还需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交底内容做好放线定位工作,这对于后续施工工序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面层铺设
面层铺设是整个建筑地面工程的核心环节之一。标准中特别强调了不同材质面层铺设时的具体操作要点。比如,在铺设陶瓷地砖时,需先将基层湿润,然后按照弹好的控制线进行铺贴,使用干硬性水泥砂浆作为结合层,并且要保证接缝均匀一致。另外,在铺设木地板时,则需要注意防潮措施,如设置防潮垫等。
成品保护
为了防止已完成的建筑地面受到损害,在施工完成后应采取有效的成品保护措施。这包括但不限于覆盖保护膜、设置围挡隔离带以及安排专人看护等方式。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后续施工过程中对已完工部分造成破坏。
以上是对《DB11/T 1832.7-2022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第7部分:建筑地面工程》中部分重要条文的解读。遵循此标准不仅能够提高工程质量,还能保障使用者的安全与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