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文物艺术品中陶瓷类的数据元的定义、标识、数据类型和表示规则。本文件适用于文物艺术品陶瓷类的信息化管理、数据交换与共享。
Title:Specification for Cultural Relics and Artworks Data Elements - Part 3: Ceramics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219.3-2022文物艺术品数据元规范 第3部分:陶瓷》是北京市地方标准的一部分,该标准为陶瓷类文物艺术品的数据采集、交换和共享提供了规范化指导。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数据元标识符
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数据元的唯一标识符(Data Element Identifier,DEI)。例如,“CER001”代表“器物名称”,每个数据元都有其特定的代码,这有助于确保在不同系统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这种标准化的标识方法避免了因命名差异导致的数据混乱问题,对于跨机构的合作尤为重要。
器物年代
在“器物年代”这一条目下,标准指出应尽可能精确地记录陶瓷制品的制作时间。如果确切年份未知,则可以采用朝代或历史时期来描述,如“唐代”、“明清过渡期”。此外还建议使用公历与公元纪年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年代信息,同时允许保留传统纪年法作为补充说明。这样既符合国际通用的时间表述习惯,又兼顾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
制作工艺
关于“制作工艺”的定义涵盖了从原料准备到成型烧制全过程的相关技术细节。标准特别强调要区分不同类型的装饰技法,比如釉上彩绘、釉下彩绘以及单色釉等,并要求准确记录每一道工序的具体参数。例如,温度范围、气氛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成品的质量特征,因此这些信息应当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以供研究参考。
来源信息
“来源信息”部分要求全面收集关于陶瓷来源的所有相关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出土地点、收藏经历、流转路径等内容。尤其是对于考古发掘所得之物而言,详细的地理位置描述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文物的历史价值评估,也可能涉及到法律保护范畴内的争议解决。另外,在处理私人捐赠或者市场购买获得的藏品时,也需要妥善保存交易凭证及鉴定报告等相关文件。
以上仅是对部分核心条款所做的简要分析,实际上整个标准体系非常庞大且细致,涉及到了陶瓷类文物艺术品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希望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本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