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乌鸡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场址选择与建设、种鸡管理、饲养管理、饲料与营养、卫生防疫及档案记录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乌鸡的规模化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Black-Bone Chicken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403-2022《乌鸡生产技术规范》是由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乌鸡的养殖生产过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和提升养殖效益。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选址与场区布局
条文要求: 场址应选择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水源充足且无污染的地方,距离居民区至少500米以上,并远离工业区、垃圾场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区域。
解读: 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保证乌鸡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受到外界有害物质的影响。高燥的地势有助于防止积水导致的疾病传播,而充足的水源则是维持正常养殖活动的基础条件。同时,保持一定距离可以减少人为干扰以及潜在的病原体传播风险。
饲养管理
条文要求: 应根据乌鸡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提供适宜的日粮配方,确保营养均衡。饲料原料需符合NY/T 33-2017《绿色食品畜禽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的规定。
解读: 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对于提高乌鸡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至关重要。不同生长阶段的乌鸡对蛋白质、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日粮方案来满足其生理需求。此外,使用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饲料原料不仅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还能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
疫病防控
条文要求: 建立健全免疫接种制度,按照NY/T 682-2003《畜禽防疫规程》的要求定期开展疫苗注射工作。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患病个体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解读: 免疫接种是预防乌鸡疫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科学规划免疫程序,可以有效降低各种常见传染病的发生率。当出现疑似病例时,迅速反应并实施隔离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遏制病情蔓延,保护整个群体的安全。
环境控制
条文要求: 维持舍内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冬季注意保温防寒,夏季加强通风降温设施。
解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高效养殖的前提条件。适宜的温湿度水平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而合理的光照安排则有利于促进食欲和生长发育。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来调节室内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内容只是该标准部分内容的简要概述,实际上还包括了更多关于品种选择、繁殖技术、产品加工等多个方面的具体指导原则。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项标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乌鸡生产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