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蘑菇渣蔬果栽培基质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生产工艺、质量要求、检测方法及包装、标识、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以蘑菇渣为主要原料的蔬果栽培基质的生产与应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Vegetable and Fruit Cultivation Substrate from Mushroom Residu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10T 1104-2022《蘑菇渣蔬果栽培基质生产技术规程》是江苏省扬州市发布的关于蘑菇渣蔬果栽培基质生产的技术规范。该标准规定了蘑菇渣蔬果栽培基质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以及检验方法等内容,适用于以蘑菇渣为主要原料,配以其他辅料生产的蔬果栽培基质产品。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蘑菇渣”、“蔬果栽培基质”等关键术语的概念。蘑菇渣是指食用菌栽培后废弃的培养料,经过处理后可作为有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使用。蔬果栽培基质则是指由蘑菇渣和其他有机或无机材料混合制成,用于替代传统土壤进行蔬菜水果种植的介质。这些定义为后续生产过程提供了明确的标准依据。
二、原料要求
1. 蘑菇渣:应来源于正规蘑菇生产企业,确保无病虫害残留及重金属超标现象。新鲜蘑菇渣含水量应在65%-75%之间。
2. 辅料:包括但不限于稻壳、玉米芯、木屑、珍珠岩、蛭石等。所有辅料需符合国家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且不得含有有害物质。
3. 微生物制剂(可选):用于促进堆肥腐熟过程中的有益微生物添加物,其种类与用量须遵循相关规定。
三、生产工艺
1. 预处理:将收集来的蘑菇渣进行初步筛选去除杂质,并调节至适宜湿度范围。
2. 配料混合:按照配方比例准确称量各种原料并充分搅拌均匀。
3. 发酵堆制:采用条垛式或槽式发酵工艺,在控制温度、湿度条件下完成好氧发酵过程。整个发酵周期一般为7-15天,期间需定期翻堆以保证氧气供应。
4. 陈化稳定:发酵完成后需静置一段时间让物料进一步成熟稳定,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但不少于3天。
5. 成品包装:最后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装袋密封储存运输。
四、质量控制
为了保障最终产品的品质一致性,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验收制度、生产过程监控记录、成品抽样检测程序等环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每批次生产结束后应对成品进行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如pH值、电导率(EC)、水分含量等指标测定,确保符合标准要求。
五、检验方法
对于上述提到的各项参数测定均需按照相应国家标准执行。例如使用电子天平测量样品重量;利用pH计直接插入样品溶液读取数值;通过烘干法计算干物质百分比等等。此外还特别强调了感官检查的重要性,比如观察颜色是否正常、闻气味是否有异常等直观方式来辅助判断产品质量好坏。
总结来说,《蘑菇渣蔬果栽培基质生产技术规程》不仅为从业者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同时也强调了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担当。希望各相关单位能够严格按照此标准开展工作,共同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事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