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油茶低产林改造的技术要求,包括改造对象确定、改造方式、抚育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湖南省范围内油茶低产林的改造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Low-yield Camellia Oleifera Forest Reno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湖南省地方标准《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DB43/T 1991-2021)为提升油茶低产林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一、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内油茶低产林的改造工作。标准对“油茶低产林”进行了明确定义,即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当地相同立地条件下油茶林平均产量50%以上的林分。这一定义有助于明确改造对象,确保资源投入的有效性。
二、改造原则
标准强调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油茶林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例如,对于郁闭度较高的林分,应以透光抚育为主;而对于稀疏林分,则需通过补植等方式增加密度。这种分类指导的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
三、改造技术措施
1. 抚育管理
- 整地施肥:要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松土除草,并结合施肥。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和树体需求来确定,一般每株施用复合肥0.5-1公斤。
- 修剪整形:定期修剪枯枝病叶,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新梢生长。修剪时应注意保留主干和主要侧枝,避免过度修剪导致树势衰弱。
2. 品种改良
- 鼓励采用优良品种进行高接换冠或直接更新种植。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品种作为改造对象,可以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3. 病虫害防治
-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定期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治理,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4. 基础设施建设
- 改造过程中要重视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方便管理和采摘作业。
四、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标准还提出了改造效果评估的标准和方法。要求在改造后三年内,通过对比分析改造前后单位面积产量的变化情况来评价改造效果。同时,建议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改造方案,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DB43/T 1991-2021)不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而且紧密结合湖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确保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