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种植面积遥感监测的基本原则、数据获取与预处理、信息提取方法、精度评价及成果提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水稻种植面积的遥感监测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Rice Planting Are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236-2022 水稻种植面积遥感监测技术规程》是江苏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水稻种植面积的遥感监测工作。以下对规程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1. 范围与适用对象
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内利用遥感技术对水稻种植面积进行监测的工作。明确了监测的目标区域和作物类型,确保监测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2. 术语和定义
- 水稻种植面积:指在特定时期内,实际种植水稻的土地面积。
- 遥感监测:通过卫星或航空影像获取地表信息,并分析处理以确定水稻种植情况的技术手段。
3. 数据获取
- 数据源应包括多时相、多光谱的卫星影像及地面调查数据。强调了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和时效性,以提高监测精度。
- 影像分辨率不低于2米,时间间隔不超过15天,确保能够捕捉到水稻生长的关键阶段。
4. 数据预处理
- 对原始影像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预处理步骤,消除大气干扰和传感器误差。这一步骤对于保证后续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5. 分类方法
- 使用支持向量机(SVM)或其他机器学习算法对影像进行分类。需选择合适的特征波段组合,如近红外、红边波段等,这些波段对植被覆盖有较好的响应特性。
6. 验证与精度评估
- 随机抽取不少于总样本数10%的样点进行实地核查。通过混淆矩阵计算总体分类精度、用户精度和生产者精度等指标,确保监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7. 报告编制
- 报告中应包含监测范围、时间、使用的数据集、处理流程、最终成果图等内容。此外还需列出主要发现及改进建议,为决策提供依据。
8. 质量控制
-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数据采集到结果发布全程跟踪检查。指定专人负责各环节的质量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以上是对《DB32/T 4236-2022 水稻种植面积遥感监测技术规程》部分核心内容的深入解析。遵循该标准不仅有助于提高水稻种植面积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能为农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