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的原则、技术流程、主要技术措施及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工作。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Safe Utilization and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Cultivated 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8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231-2022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技术指南》是江苏省针对受污染耕地安全管理制定的重要地方标准。以下对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范围:该标准适用于江苏省内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工作,明确了适用范围为全省范围内的农用地。
2. 术语和定义:明确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治理修复\"等专业术语的具体含义。例如,“受污染耕地”是指因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而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耕地。
3. 安全利用技术: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种植低吸收作物、调整土壤pH值、增施有机肥等。其中特别强调了低吸收作物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同时增施有机肥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
4. 治理修复技术:包括物理化学修复、植物修复和联合修复等多种方法。物理化学修复主要通过客土法、翻耕法等方式直接改变土壤性质;植物修复则是利用特定植物吸收或固定污染物;联合修复则结合多种手段达到最佳效果。标准中还特别提到,治理修复工程实施前需进行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估,并制定应急预案。
5. 效果评估:规定了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后的监测频率及评价指标体系。要求每五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的效果评估,重点监测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以及农作物产品质量是否达标。
6. 管理措施:强调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建立档案制度、定期巡查制度等。档案制度要求记录每次治理修复活动的过程资料,巡查制度则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上内容是对DB32/T 4231-2022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析,旨在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从而保障江苏省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与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