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棉花铃病预测预报的术语和定义、预测依据、预测方法、预报内容及发布。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棉花铃病的预测预报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tton Boll Disease Prediction and Forecast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5526-2022 棉花铃病预测预报技术规程》是河北省发布的关于棉花铃病预测预报的技术规范。该标准从监测、预警到防治措施等方面提供了系统的指导,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监测方法
标准规定了田间定点调查与大面积普查相结合的监测方式。定点调查要求在每个监测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棉田10块,每块棉田随机选取5个样点,每个样点查5株棉花,调查其铃病发生情况。大面积普查则是在不同生态区设置多个监测点,确保数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这种监测方法能够全面掌握棉花铃病的发生动态,为后续预测预警提供可靠依据。
二、预警指标
预警指标包括病情指数和发病率两个关键参数。病情指数反映的是病害严重程度,计算公式为:病情指数=(各级病害数量×各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100。发病率则是指发病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比例。当病情指数达到20以上或发病率超过15%时,应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区域加强防控。
三、预测模型
标准推荐使用基于气象因子的灰色预测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气象因素对铃病发生的影响,通过建立数学关系式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铃病的发生趋势。例如,当连续三天日均气温高于25℃且相对湿度大于85%时,铃病发生风险显著增加。预测结果应及时传递给农业部门及种植户,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四、防控措施
对于已经发生的铃病,标准建议采取化学防治为主、生物防治为辅的方法。化学防治可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浓度均匀喷雾。生物防治则可以利用拮抗微生物如芽孢杆菌等进行喷施。同时,加强田间管理也非常重要,包括及时清除病残体、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五、信息报送
标准明确了信息报送的时间节点和技术要求。各监测点需在每周固定时间上报一次监测数据,并在发现重大病害流行迹象时立即上报。信息报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地理位置、气象条件、病情发展状况等。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负责汇总分析这些数据,形成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铃病预测预报网络体系。
六、培训与宣传
为了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标准强调要加强技术培训工作。培训对象主要包括基层农技人员、合作社负责人以及广大农户。培训内容涵盖铃病识别、监测技术、预测方法及防控策略等多个方面。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渠道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农民了解铃病的危害及其防治知识。
七、附录资料
附录部分提供了详细的病害分级标准、常用药剂清单以及常见问题解答等内容。病害分级标准将铃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便于快速判断病情;常用药剂清单列出了多种适合不同场景使用的药剂品牌型号;常见问题解答则针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疑问给出了权威解答。
总之,《DB13/T 5526-2022 棉花铃病预测预报技术规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棉花铃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于保障棉花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