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黑斑蛙繁育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要求、种蛙选择与培育、产卵与孵化、蝌蚪培育、幼蛙培育及日常管理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黑斑蛙的人工繁育及相关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Breeding of Black-Spotted Fro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黑斑蛙繁育技术规范(DB32/T 4207-2022)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黑斑蛙的人工繁育过程,确保其健康生长和可持续发展。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苗种选择与培育
苗种选择:
标准要求选择体质健壮、无病害的黑斑蛙作为亲本。具体表现为四肢完整、皮肤光滑、反应灵敏等特征。此外,亲本来源应为合法捕捞或人工养殖,禁止使用野生捕捉的个体作为繁殖材料。
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环境需保持适宜温度(18℃~25℃),水质清澈且富含氧气。饲料以新鲜昆虫为主,辅以适量植物性饵料。每日投喂两次,早晚各一次,确保幼蛙健康成长。
繁殖管理
繁殖池建设:
繁殖池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水深控制在0.6米至1米之间。池底铺设泥土,并种植适量水生植物如水葫芦等,为蛙类提供隐蔽场所。同时,在池塘四周设置防逃设施,防止成蛙逃脱。
繁殖季节:
黑斑蛙的最佳繁殖期为每年4月至6月间。在此期间,应密切观察雌雄比例,通常建议维持1:1左右的理想配对状态。每次产卵量约为2000粒左右,受精率需达到85%以上。
饲养管理
日常饲养:
成年黑斑蛙日常饲养密度不宜过高,每平方米不超过10只。定期清理粪便及残余食物,保持环境卫生。夏季高温时需采取降温措施,如喷洒凉水或遮阳网覆盖;冬季则要加强保温处理。
疾病防控:
建立完善的疾病预防体系至关重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食欲减退、行动迟缓等症状,应及时隔离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硫酸铜溶液等,但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过量使用造成危害。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可以有效提高黑斑蛙养殖的成功率,促进这一特色经济动物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