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砂生槐种苗繁育和规模化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种子采集与处理、育苗技术、苗圃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出圃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砂生槐种苗的繁育和规模化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and Locust Seedling Propagation and Large-scale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4T 0113-2021《砂生槐种苗繁育和规模化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西藏自治区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砂生槐种苗的繁育与规模化生产过程。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种质资源的选择
标准中明确规定,选择种质资源时应优先考虑生长健壮、抗逆性强且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砂生槐植株。这意味着在种质资源的选择上,不仅要关注其生物学特性,还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生态因子进行全面评估。
2. 种子处理
在种子处理环节,标准要求对采集的种子进行清洗、消毒和催芽处理。具体做法是使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子2小时以达到杀菌效果,并采用温水浸种法促进种子萌发。这一措施有助于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成活率。
3. 育苗床准备
育苗床的准备需要保证良好的排水性和透气性。建议使用沙壤土作为基质,并在播种前施加适量的有机肥。同时,还应对育苗床进行平整处理,确保种子均匀分布并便于后期管理。
4. 田间管理
对于移栽后的砂生槐幼苗,标准提出了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包括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适时追肥补充养分,以及及时清除杂草防止病虫害滋生。特别是在干旱季节,需增加灌溉频率以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5. 病虫害防治
针对砂生槐可能遭遇的主要病虫害问题,如叶斑病、蚜虫等,标准强调采用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例如可以利用天敌昆虫控制蚜虫数量,对于严重发生的病害则可喷洒低毒高效的农药进行治理。
6. 采收与贮藏
当砂生槐达到适宜采收期时,应及时收获并妥善保存。标准指出,在低温条件下(约4℃)短期储存有利于维持种子活力;长期保存则需要将种子密封包装后置于干燥通风处。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各项规定,能够有效提升砂生槐种苗的质量和产量,促进其规模化生产的顺利开展。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