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的技术要求、工作流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成果编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地内的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Human Activities in Protected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150—2022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自然保护地内的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该标准在范围部分明确了适用对象和目的。它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的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工作。这一规定确保了标准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次,在术语和定义中,对“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人类活动”被定义为在自然保护地内发生的可能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行为或现象。这样的定义有助于监测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再者,关于监测内容,标准指出应包括但不限于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建设、旅游设施、农业开垦及居民点建设等活动。这表明监测范围涵盖了可能导致环境破坏的主要活动类型,体现了全面性和前瞻性。
另外,标准特别强调了数据获取的要求,即采用多源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并结合地面核查验证结果。这样做可以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提高监测精度。
最后,在报告编制环节,要求形成完整的监测报告,其中包括基本情况描述、异常情况分析以及改进建议等内容。通过这样的流程,能够有效反映自然保护地内的人类活动状况,并为后续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DB23/T 3150—2022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规程》从多个层面规范了自然保护地内的人类活动监测工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