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寒区中度退化天然草原免耕补播的技术要求,包括补播前准备、补播方法、补播后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寒区中度退化天然草原的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No-till Seeding of Moderately Degraded Natural Grasslands in Cold Reg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120—2022《寒区中度退化天然草原免耕补播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寒区中度退化草原制定的技术规范。以下从重要条文出发,对关键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首先,在作业条件部分,标准明确要求补播作业应在土壤解冻深度达到15厘米以上且地表无积雪时开展。这一规定旨在确保土壤具备足够的湿度和温度,有利于种子发芽与扎根。同时强调了适宜的气候条件,如气温稳定在0℃以上,风速小于5米/秒等,以减少外界环境对补播效果的影响。
其次,在品种选择上,标准指出应优先选用适应性强、抗寒耐旱性能好的多年生牧草品种。例如紫花苜蓿、红豆草等,这些植物不仅能够快速恢复草地植被覆盖度,还能长期维持草地生产力。此外,还提倡混播方式,通过不同种类牧草搭配种植来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再者,在播种环节,标准特别强调了播种深度控制在1-3厘米之间的重要性。过浅会导致种子暴露于地表易受风吹日晒影响而无法正常萌发;过深则可能抑制幼苗出土。另外,建议采用机械条播或穴播的方法,这样可以保证播种均匀度,并且便于后续管理。
对于施肥措施,标准建议施用有机肥作为基肥,用量约为每公顷20-30吨,并配合适量磷钾肥。这样做既能提供充足的养分供给,又避免了单一化肥使用带来的潜在危害。同时,提倡秋冬季结合放牧进行施肥,利用牲畜排泄物进一步补充土壤肥力。
最后,在后期管护方面,标准提出了轮牧制度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放牧时间和强度,防止过度啃食造成新生植被受损。并且定期监测草地状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需及时采取生物防治手段处理,以维护草原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寒区中度退化天然草原免耕补播技术规程》从作业时机、种质资源、操作流程到后续维护等多个维度给出了详尽指导,为科学有效地改善此类区域草地生态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