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繁殖母驴饲养管理的技术要求,包括场地选择、饲料配方、日常管理、繁育技术和疾病防控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范围内从事繁殖母驴养殖的生产单位和个人。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reeding Donkey Management and Feed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2521—2022 繁殖母驴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关于繁殖母驴饲养管理的技术规范。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繁殖母驴的饲料营养要求
该标准规定,繁殖母驴的日粮应包含粗饲料、精饲料和青绿饲料。其中,粗饲料以优质干草为主,如豆科牧草或禾本科牧草,每日供给量不低于体重的1.5%。精饲料则需根据母驴的体重、生产阶段及体况调整,一般为体重的0.8%-1.2%,主要成分包括玉米、麸皮、豆粕等。此外,还需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预混料,确保钙磷比例为1-1.5:1,并添加适量的维生素A、D、E。
二、繁殖母驴的饮水管理
标准明确指出,繁殖母驴全天都应提供清洁充足的饮水,尤其是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饮水量应达到体重的8%-10%。饮水温度要适宜,冬季保持在10℃以上,夏季不超过20℃。同时,饮水设备要定期清洗消毒,防止污染。
三、繁殖母驴的繁殖管理
对于繁殖母驴的发情鉴定,标准推荐采用外部观察法与直肠检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外部观察法主要是通过观察母驴的外阴部变化、行为表现等判断发情状态;直肠检查法则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通过触诊子宫颈和卵巢来确认发情情况。配种时间应在母驴出现静立反射后的6-12小时内进行,配种后需密切观察母驴的状态,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四、繁殖母驴的健康管理
繁殖母驴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标准要求定期对母驴进行健康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频率等基本生命体征的测量,以及必要的血液学检测。对于患有生殖系统疾病的母驴,要及时隔离治疗,避免传染给其他驴只。此外,还应做好驱虫工作,每年至少进行4次体内外驱虫,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
五、繁殖母驴的环境管理
繁殖母驴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其健康状况和繁殖性能。标准建议驴舍应保持干燥通风,地面平整且有一定的坡度便于排水。驴舍内温度应控制在5-30℃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50%-70%。冬季要做好保暖措施,可以铺设垫草或安装取暖设备;夏季则要注意防暑降温,安装遮阳网或喷淋装置。驴舍周围环境也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并消毒。
六、繁殖母驴的档案管理
为了更好地掌握繁殖母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标准强调要建立详细的档案记录。档案内容应包括母驴的基本信息(如品种、出生日期、父母信息等)、饲养管理记录(如日粮配方、饮水量、运动量等)、繁殖记录(如初配年龄、产仔次数、产仔间隔等)以及健康状况记录(如疾病发生时间、治疗方法、康复情况等)。这些档案资料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繁殖母驴的饲养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