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旱晚播水稻稻瘟病活体接种抗病性鉴定的试验条件、接种方法、病情调查及抗病性评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旱晚播水稻品种(材料)对稻瘟病抗病性的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ield Inoculation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Rice Blast in Early and Late Sown Ri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078—2022 旱晚播水稻稻瘟病活体接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用于指导水稻稻瘟病抗病性鉴定的技术标准。这项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旱晚播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鉴定工作,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标准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特别关注:
1. 接种方法:标准明确规定了采用活体接种的方式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这意味着试验材料(通常是水稻植株)会直接接触到稻瘟病菌,从而模拟自然发病条件下的情况。这种做法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作物在田间实际生长环境中的抗病能力。
2. 接种时间与湿度控制: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重复性,标准对接种的具体时间和环境湿度做出了严格要求。例如,在特定发育阶段进行接种,并保持适当的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为95%以上),以利于稻瘟病菌的侵染和繁殖。
3. 病情调查:标准强调了准确记录病情的重要性。这包括但不限于发病部位、病斑大小、数量以及分布情况等信息。通过这些详细的观察数据,可以客观评价不同品种对稻瘟病的抵抗程度。
4. 抗性分级标准:根据受感染程度的不同,将水稻品种划分为不同的抗性等级。通常采用五级或七级分类体系来表示从高度感病到高度抗病之间的差异。这种分级有助于快速识别出表现优异的新品种。
5. 试验设计与样本量: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建议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或其他合适的试验布局形式,并且每个处理至少要有三次以上的重复试验。同时,还应注意合理安排对照组以便于对比分析。
6. 报告撰写规范:最后,在完成所有测试之后,还需要按照规定格式编写完整的鉴定报告。该报告应当包含基本信息、实验过程描述、数据分析结果及结论等内容。
总之,《DB23/T 3078—2022》为开展旱晚播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病害损失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