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规模化奶牛场犊牛初乳饲喂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规模化奶牛场犊牛初乳的饲喂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eeding Colostrum to Calves in Large-scale Dairy Far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077—2022《规模化奶牛场犊牛初乳饲喂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犊牛初乳饲喂的技术规范,旨在提高犊牛的健康水平和成活率。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犊牛出生后的最初6小时内,应尽快饲喂初乳。这是基于科学研究表明,在这个时间段内犊牛吸收免疫球蛋白的能力最强。如果错过这一黄金时间,即使后续再补充初乳,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牧场工作人员需要提前做好准备,确保犊牛一出生就能及时获得初乳。
其次,每头新生犊牛首次饲喂的初乳量应不低于4升,并且应在1-2小时内完成。这是因为犊牛胃容量有限,一次性大量饲喂可能造成不适甚至反流。同时,初乳中的抗体浓度较高,过量可能导致消化不良。通过分次少量的方式既能保证营养摄入又能避免浪费。
另外,对于体弱或体型较小的犊牛,可以适当减少单次饲喂量但增加饲喂次数,以满足其生理需求。这体现了规程中强调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即根据不同个体情况灵活调整饲喂方案。
此外,规程还特别提到要定期检测初乳质量。具体而言,初乳的比重应在1.045以上,总固体含量不低于20%,免疫球蛋白含量不低于50g/L。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犊牛能否获得足够的保护力。当发现初乳质量不达标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混合优质初乳或者使用冷冻保存的初乳来弥补不足。
最后,规程要求建立详细的记录制度,包括每次饲喂的时间、温度、方式以及犊牛的状态等信息。这样不仅有助于追踪犊牛的成长过程,还能为后续改进饲养管理提供依据。
总之,《规模化奶牛场犊牛初乳饲喂技术规程》从多个方面对犊牛初乳饲喂进行了规范指导,其核心在于抓住关键时期、关注个体差异、保障产品质量并加强过程监控,从而实现高效健康的犊牛培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