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刺五加迁地保护的术语和定义、选址要求、种质资源采集、育苗、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档案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刺五加的迁地保护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x-situ Conservation of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075—2022刺五加迁地保护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刺五加植物迁地保护的技术规范。这项标准适用于刺五加的引种、栽培以及迁地保护工作,为刺五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将对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引种环节中,标准明确规定了引种材料的选择原则。引种材料应来源于刺五加的自然分布区或经过长期人工驯化的优良种群。选择时需考虑植株生长健壮、无明显病虫害且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个体作为母本。此外,还强调了引种前应对目标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进行全面调查评估,确保与原产地生态特征相似度高,以提高引种成功率。
其次,在栽培管理方面,该标准提出了详细的种植密度建议。根据试验结果推荐每亩栽植600-800株为宜,并要求行距保持在40-50厘米左右,株距则为30-40厘米。同时指出,在幼苗期需定期除草松土,保持田间清洁;进入成年期后,则应注意适度修剪枝叶,促进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几率。
再者,关于迁地保护措施,标准特别强调了建立隔离保护区的重要性。规定新建保护区面积不得少于10公顷,并设置不低于2米高的围栏设施防止外界干扰。此外,还需配备专职技术人员负责日常巡查维护工作,记录植物生长状况及环境变化情况。对于已经建成但存在安全隐患的旧有保护区,则需要按照新标准逐步改造升级。
最后,在病虫害防治上,标准提倡采用生物防治为主、化学药剂为辅的方式。鼓励使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数量,如释放赤眼蜂对付刺蛾类害虫;同时推广抗性品种的应用,比如选择耐寒性强的新品系来抵御低温冻害风险。当确实需要施用农药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严格控制用药量和频次,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总之,《DB23/T 3075—2022刺五加迁地保护技术规程》从引种到栽培再到后期管理等多个环节都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指南,有助于提升刺五加迁地保护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通过遵循这些技术规范,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珍贵药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