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迟播生产的术语和定义、播种前准备、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大豆迟播生产的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Late Sowing Soybean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2T 010-2021《大豆迟播生产技术规程》是黑龙江省针对大豆种植中迟播情况制定的技术标准。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1. 品种选择:标准指出应选用生育期较短、抗逆性强的品种。例如,推荐使用东生系列的大豆品种,这类品种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和早熟性,能够适应迟播后的低温环境。
2. 播种时间:明确规定迟播时间为6月上旬至中旬。这一时间段的选择基于气象数据分析,确保在温度回升且土壤墒情适宜时播种,以提高种子发芽率。
3. 播种密度:建议每公顷播种量为75公斤左右,行距保持在50厘米。这样的播种密度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同时保证植株间有足够的空间生长发育。
4. 田间管理:强调加强田间管理,包括及时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特别是在苗期要特别注意地下害虫的防治工作,可采用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捕或化学药剂喷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5. 收获时机:当豆荚变黄且籽粒含水量降至15%以下时即可开始收获。过早收获会影响产量和品质,而过晚则可能遭受自然灾害影响。
以上内容均为该标准中的核心要求,对于指导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遵循这些规定,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迟播带来的不利因素,保障大豆生产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