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超声医学工作场所的基本要求、人员管理、环境与设备管理、操作流程及应急处置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超声医学工作场所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VID-19 Prevention and Control - Part 39: Ultrasonic Medical Workplace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3761.39-202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技术规范 第39部分:超声医学工作场所》是江苏省地方标准,为超声医学工作场所的疫情防控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工作环境管理
# 条文解读:工作场所应保持通风良好,每日至少通风三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这一条强调了良好的通风对防止病毒传播的重要性。通过定期通风可以有效降低空气中病毒浓度,减少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风险。建议使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系统,并确保空气流通顺畅。
# 条文解读:诊疗区域与公共区域应物理隔离,避免交叉污染。
明确要求诊疗区与公共区域分开设置,这有助于控制病原体在不同区域间的扩散。例如,可以通过设立单独的入口和出口通道来实现物理隔离,同时加强对这些区域的清洁消毒工作。
二、人员防护措施
# 条文解读:所有进入超声医学工作场所的人员均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及以上级别防护用品。
此规定旨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工作人员及患者免受病毒感染。除了佩戴口罩外,还应根据实际需要穿戴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PPE)。对于高风险操作时,还需增加防护服等额外防护措施。
# 条文解读:医务人员在接触每位患者前后都必须进行手卫生处理。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内感染最简单却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条款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彻底清洗双手或者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清洁,以切断可能存在的接触传播途径。
三、设备设施消毒
# 条文解读:超声探头每次使用后应用75%酒精擦拭消毒,并覆盖一次性无菌保护膜。
对于直接接触患者的设备如超声探头来说,及时有效的消毒至关重要。采用75%酒精擦拭不仅可以杀灭表面细菌病毒,还能有效去除残留物;而加装一次性无菌保护膜则进一步增强了安全性。
# 条文解读:房间内所有物体表面及地面每天至少清洁两次,并用含氯消毒液喷洒擦拭。
除了对高频使用的医疗器具进行专门处理之外,整个诊疗空间内的环境也需要得到妥善维护。特别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比如门把手、开关按钮等细节部位更应该加强清理频率,确保整体环境卫生达标。
四、应急响应机制
# 条文解读:当发现疑似病例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相关人员隔离并上报当地疾控中心。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迅速采取行动是防止疫情蔓延的关键步骤。应急预案应当涵盖从初步筛查到最终处置全过程的具体流程,包括但不限于通知上级部门、安排专业团队到场调查等环节。
以上内容只是对DB32/T 3761.39-2021部分内容做了简要概述与深度解析,实际执行过程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策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