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油茶低产林改造的术语和定义、改造对象、改造技术措施及抚育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范围内油茶低产林的改造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Low-yield Camellia Oleifera Forest Reno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753-2021《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油茶低产林的改造工作,提高油茶产量和品质。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4.1 林地选择与准备
原文: 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地块进行改造。在改造前需清除杂草及灌木,平整土地,并施足基肥。
解读: 这一条明确了油茶低产林改造的基本条件。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和光照充足是保证油茶生长的基础。清除杂草和灌木可以减少对油茶幼苗的竞争,同时平整土地有助于后期的种植和管理。施基肥则是为了提供足够的养分支持新植株的初期生长。
5.2 种植密度
原文: 每公顷种植密度为1650株至2250株之间,具体数量视立地条件而定。
解读: 合理的种植密度对于油茶林的产量至关重要。过密会导致光照不足,影响光合作用效率;过稀则会浪费土地资源。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调整种植密度,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油茶树健康生长。
6.3 抚育管理
原文: 定期修剪枝条以保持树冠通风透光,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病虫害防治,及时清除枯死或病弱树木。
解读: 定期修剪不仅有利于改善树体结构,还能增强抗逆性。病虫害防治是保障油茶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及时清理枯死或病弱树木,则能防止病害蔓延,维护整个林区的生态平衡。
8.1 成效评估
原文: 改造后三年内,单株年均鲜果产量应达到10公斤以上;五年内,每公顷年均鲜果总产量不低于15000公斤。
解读: 这一条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值,用于衡量改造工作的成效。单株年均鲜果产量达到10公斤以上表明个体树体具备良好的生产能力;而每公顷年均鲜果总产量不低于15000公斤,则反映了整体改造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水平。
以上内容仅为部分条款的解读,实际操作中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从而实现油茶低产林的有效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