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枳壳容器育苗的术语和定义、圃地选择与准备、种子采集与处理、播种育苗、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出圃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范围内枳壳的容器育苗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tainer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Citrus aurantium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552-2021 枳壳容器育苗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发布的关于枳壳容器育苗的技术规范,该标准对枳壳容器育苗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为枳壳苗木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以下将从选址与设施搭建、基质配制、种苗选择、播种育苗、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重点解读。
首先在选址与设施搭建方面,标准要求育苗场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且交通便利的地方,土壤以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沙壤土为佳。同时强调了温室大棚建设的重要性,大棚需具备良好的保温、保湿性能,并配备遮阳网和通风系统,确保幼苗生长环境适宜。
基质配制是保证苗木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之一。标准规定基质必须使用无病菌、无杂草种子的材料,如泥炭土、珍珠岩、蛭石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具体来说,推荐的基质配方为:泥炭土40%-50%,珍珠岩20%-30%,蛭石20%-30%,并加入适量的有机肥作为底肥。此外,在基质装填过程中要注意均匀性,避免出现空隙过大或者过小的情况。
对于种苗的选择,《DB36/T 1552-2021》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种苗应当来源于正规育苗单位,具有完整的植株形态特征,茎干粗壮、叶片浓绿且无明显病虫害迹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种苗的高度应在8-12厘米之间,根系发达且完整,这样才能提高移栽后的成活率。
播种育苗阶段需要关注温度控制和水分管理。标准建议播种时间为春季或秋季,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原菌感染。播种时要保持适当的间距,一般行距为10-15厘米,株距为5-8厘米。播种后覆盖一层薄土,并喷洒适量水分保持湿润状态。在此期间,要定期检查棚内温湿度变化,当温度超过30℃时应及时开启通风口降温,而湿度低于60%时则需适当增加灌溉频率。
田间管理主要包括施肥、修剪以及除草等工作。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适时追施氮磷钾复合肥料,前期侧重于促进根系发育,后期则注重壮苗培养。修剪主要是去除枯黄老化的枝叶,促进新梢萌发。除草工作不可忽视,及时清除杂草可以减少养分竞争,同时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最后,在病虫害防治上,标准提倡采用物理方法与化学药剂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利用黄板诱杀害虫,设置防虫网阻挡飞虱等害虫进入棚内。必要时可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喷洒,但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残留超标影响产品质量。同时鼓励使用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等替代传统化学农药,既环保又安全。
总之,《DB36/T 1552-2021 枳壳容器育苗技术规程》为枳壳容器育苗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涵盖了从选址到成品苗木出圃的全过程。遵循这一标准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枳壳苗木的质量,还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广大种植户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