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微湿地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划与设计、施工要求、管理与维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小微湿地的建设和管理活动。
Title:Guidelines for Small and Micro Wetland Constr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小微湿地是指面积较小且具有生态功能的湿地类型,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江西省地方标准《DB36/T 1545-2021 小微湿地建设指南》为小微湿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小微湿地选址方面,标准强调应优先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土壤条件适宜的区域。同时要求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以及可能受到污染影响的地区。这一规定旨在确保所选地点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其生态效益,并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其次,关于小微湿地的设计原则,标准提出要遵循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理念。这意味着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特征,仅对必要的部分进行适当改造以满足特定功能需求。例如,在构建小型湖泊或溪流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宽度、深度等参数,使之既符合美观性又便于管理和使用。
再者,对于植物配置的要求,标准指出需要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生长的本土物种作为主要绿化材料。此外还建议适当搭配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外来品种来增加景观效果。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从而增强碳汇能力,还能有效防止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
另外,标准还特别关注了小微湿地的安全管理问题。它要求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并且合理规划步道系统避免造成过度踩踏现象发生。同时还要定期检查基础设施如栏杆、桥梁等是否牢固可靠,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隐患。
最后,在日常运营管理上,《DB36/T 1545-2021》也给出了明确指示: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完善的巡查制度、记录档案资料以便追溯历史情况;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升社会认知度;鼓励社区参与共同维护美好家园等等措施都被纳入其中。
综上所述,《DB36/T 1545-2021 小微湿地建设指南》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全面而细致的操作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这些条款执行才能真正实现预期目标——即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实施让小微湿地成为城市绿地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