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田杂草防除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防除策略、具体措施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水稻种植过程中对稻田杂草的综合防治工作。
Title:Rice Field Weed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田杂草防除技术规程》(DB36/T 1505-2021)是江西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稻田杂草的防治工作,保障水稻生产安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稻田杂草的预防与控制。明确指出本标准针对的是江西省内稻田环境下的杂草管理,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依据。
二、术语和定义
1. 杂草:指在稻田中非人为种植且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植物。这一定义明确了杂草的概念,即所有非目标作物植物均被视为杂草。
2. 防除:包括预防、清除及抑制杂草生长的所有措施。强调了防除工作的全面性,涵盖了事前预防、过程控制以及后续处理等多个环节。
三、技术要求
1. 农业防治
- 选用抗性强的品种: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并具有较强抗逆性的水稻品种。
- 合理密植: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避免过密导致通风透光不良从而增加杂草滋生机会。
2. 化学防治
- 药剂选用:推荐使用高效低毒环保型除草剂,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操作。
- 施药时间:最佳施药时间为移栽后7-10天内,此时杂草幼苗期对药剂敏感度高。
3. 生物防治
- 利用天敌:如引入某些昆虫或微生物来抑制特定种类杂草的增长。
4. 物理防治
- 人工拔除:对于零星分布的大龄杂草可采用人工方式拔除以减少药剂使用量。
5. 综合治理
- 结合上述多种方法共同作用达到最佳效果。提倡综合施策,发挥各措施的优势互补作用。
四、注意事项
1. 使用化学药剂时需注意安全间隔期,确保收获前有足够的降解时间;
2. 不同区域可能存在差异化的杂草群落结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方案;
3. 定期监测田间杂草发生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扩散蔓延。
五、附录部分
包含了一些常见杂草图片及其识别特征描述等内容,便于使用者快速准确地判断田间杂草种类,进而制定针对性强的有效防控策略。此外还列出了几种常用除草剂的基本信息表,方便查阅参考。
总之,《稻田杂草防除技术规程》(DB36/T 1505-2021)从多个角度出发为稻田杂草管理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有助于提高稻谷产量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