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智能充电桩(机)与中心运营管理平台对接的接口要求、数据格式、通信协议及安全机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范围内智能充电桩(机)与运营管理平台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对接。
Title:Interface Specification for Connection between Intelligent Charging Piles and Central Oper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03/T 222-2021智能充电桩与中心运营管理平台对接接口规范》是深圳市针对智能充电桩行业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智能充电桩与中心运营管理平台之间数据交互的技术要求,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标准中,有几项重要内容需要重点关注:
1. 信息交互模式:标准明确指出,信息交互应采用请求/响应模式。这意味着当充电桩需要向运营管理平台发送数据时,必须先发起请求,平台接收到请求后进行处理并返回响应结果。这种模式有助于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2. 数据格式:所有传输的数据均需遵循JSON格式。JSON作为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易于人阅读和编写,同时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例如,充电桩的状态信息应该按照{\"status\":\"charging\",\"current\":16}这样的格式来表示。
3. 身份验证机制: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标准要求在每次通信前进行身份验证。具体来说,双方应使用预先共享的秘密密钥通过HMAC-SHA256算法对消息进行签名。只有验证通过的消息才能被接受处理。
4. 错误码定义:标准中详细列出了可能发生的各种错误及其对应的错误码。比如,“001”代表“参数无效”,“002”代表“认证失败”。这为排查故障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5. 心跳检测:为维持连接稳定性,标准建议每隔一定时间间隔发送一次心跳包。如果在设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对方的心跳回应,则认为连接中断,需重新建立连接。
6. 日志记录:任何重要的操作或异常情况都必须完整记录日志,并保留至少三个月以备审计之需。日志内容至少包括操作时间、操作类型、操作结果等关键信息。
这些条文从技术实现的角度出发,为智能充电桩与运营管理平台之间的高效协作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助于提升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各方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