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溶洞旅游接待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及改进。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提供溶洞旅游接待服务的单位和场所。
Title:Service Specification for Karst Cave Tourism Recep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X74
国际标准分类号:03.08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溶洞旅游接待服务规范》(DB45/T 2329-2021)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溶洞旅游的接待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界定了“溶洞旅游”这一概念,即以自然形成的地下溶洞为主要游览对象的旅游活动。明确了“溶洞旅游接待服务”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导游解说、安全防护、游客引导等环节。这些定义为后续的服务操作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依据。
接待设施与环境要求
标准指出溶洞景区应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如照明系统、通风设备以及紧急疏散通道。特别是照明设施,要求光线柔和且均匀分布,避免对游客造成视觉不适或安全隐患。此外,还强调了保持溶洞内部空气流通的重要性,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导游服务规范
导游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在提供讲解服务时,导游应当使用普通话,并根据游客的文化背景调整语言表达方式。对于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儿童等,还需给予额外的关注和支持。
安全管理措施
安全管理是溶洞旅游中的重中之重。标准要求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同时,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熟悉应急处理程序,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反应。另外,还特别提到要加强对溶洞内潜在危险区域的标识设置,提醒游客注意脚下安全。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本标准提倡采用环保材料装修溶洞内部空间,并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量。鼓励游客参与环境保护行动,比如不随意丢弃垃圾、爱护动植物等。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对溶洞生态系统的干扰。
综上所述,《溶洞旅游接待服务规范》不仅从硬件条件上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同时也注重软件层面的服务质量和人文关怀,力求给每一位游客带来舒适愉快的旅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