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傈僳族手抓饭、拌饭的术语和定义、制作原料要求、制作工艺要求、质量要求、检验方法、运输和贮存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普洱市范围内傈僳族手抓饭、拌饭的传统制作与经营。
Title:Lisu Hand-Rice and Mixed Rice
中国标准分类号:XK 0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傈僳族手抓饭 拌饭》(DB5333/T 21.1—2021)是由云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而成的一项关于傈僳族传统饮食的标准。这项标准对傈僳族手抓饭和拌饭的制作原料、工艺流程、质量要求以及检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保护和传承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以下是根据标准内容提炼出的重要条文及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傈僳族传统饮食文化为基础的手抓饭与拌饭的制作。这一条明确了标准的应用领域,确保所有从事相关食品生产的企业和个人都能遵循统一规范。
二、术语和定义
1. 手抓饭:采用大米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肉类、蔬菜等配料,通过蒸煮或焖制的方式制成的一种方便食用的传统食品。
2. 拌饭:将煮熟的大米与切好的各种新鲜食材混合均匀后调味而成的一种便于携带且易于保存的传统食品。
以上两个术语清晰地界定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傈僳族特色主食,为后续条款提供了概念基础。
三、技术要求
1. 原料选择:大米应选用优质籼稻米;肉类需新鲜无异味;蔬菜则要求色泽鲜艳、质地脆嫩。此条规定了原材料的质量标准,强调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2. 加工工艺:包括清洗、浸泡、蒸煮等多个步骤,每一步骤都有严格的时间控制和技术参数要求。例如,大米浸泡时间为30分钟至1小时之间,蒸煮温度控制在100摄氏度左右持续15-20分钟。这些具体的操作指南有助于保证最终产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3. 质量指标:成品外观完整美观,无杂质残留;气味纯正自然,无不良刺激性气味;滋味适中平衡,符合大众口味需求。同时,还特别提到产品的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4%,这不仅关系到保质期长短,也影响着产品的储存条件。
四、检验规则
产品出厂前必须经过感官检查、理化检测以及微生物学分析等多项测试项目才能合格放行。其中感官检查侧重于观察外观形态、闻取香气以及品尝味道是否达标;理化检测主要针对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等含量进行量化评估;而微生物学分析则是为了确保不存在致病菌污染情况发生。
五、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1. 标志:外包装上应当标明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限等相关信息,并附有清晰醒目的“绿色食品”标识。
2. 包装:采用密封性能良好的复合薄膜袋作为内层包装材料,并在外层套上硬纸盒以增强抗压强度。
3. 运输:避免日晒雨淋,防止剧烈震动碰撞,确保整个过程处于干燥通风环境中。
4. 贮存:置于阴凉干燥处,远离火源热源,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下,堆放高度不得超过两米。
六、附录
附录部分列出了部分常用调料配方比例表以及常见问题解决办法等内容,供使用者参考借鉴。例如,在调配辣椒酱时可以按照干辣椒粉:植物油=1:2的比例来操作;如果发现成品过于油腻的话,则可以通过增加少量醋或者柠檬汁来调节酸度从而达到改善效果的目的。
综上所述,《傈僳族手抓饭 拌饭》(DB5333/T 21.1—2021)是一部全面系统的地方性行业标准,它从原料选取到成品交付全过程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对于促进当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购此类商品时应注意查看标签说明,确保购买到真正符合标准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