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农村村民居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农村村民居建筑的抗震设计与施工。
Title:Code for Seismic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536-2021《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计施工规程》是北京市针对农村地区民居建筑制定的重要技术规范。以下选取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4.1.3 设计地震分组和设计地震动参数
本条文规定了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计时应采用的设计地震分组及相应的设计地震动参数。例如,对于第一组设计地震动参数,其特征周期值为0.35秒。这一规定旨在确保建筑能够抵御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特别是在北京地区的地震活动背景下。
5.2.2 基础形式的选择
根据该条文,农村民居的基础形式应当依据地基土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以及当地气候特点来确定。推荐使用条形基础或独立基础,并且在软弱地基条件下建议采用筏板基础或者桩基础以提高整体稳定性。
7.1.4 抗震构造措施
此部分强调了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有效抗震构造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墙体拉结筋设置间距不大于500毫米;圈梁高度不小于180毫米且纵向钢筋不少于4根直径12毫米;构造柱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40毫米×240毫米等具体要求。这些细节直接关系到建筑物抵抗水平地震力的能力。
附录A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附录A提供了详细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用于计算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内力。通过查阅图表可以得到不同场地类别下的最大地震加速度值,进而指导实际工程中的抗震设计工作。
以上仅是对规程部分内容的简要说明,全面理解和应用还需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学习研究整个文本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