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虹鳟鱼病防治的术语和定义、防疫措施、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用药原则与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虹鳟鱼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ainbow Trout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2003-2021《虹鳟鱼病防治技术规范》是青海省地方标准,为虹鳟鱼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标准中明确要求“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这是为了确保养殖产品的安全性和消费者健康。养殖者需熟悉并遵守国家关于水产养殖用药的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兽药管理条例》和《食品动物中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清单》,杜绝使用孔雀石绿、氯霉素等违禁药物。
在疾病预防方面,“应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制度”至关重要。养殖水体的pH值、溶解氧、氨氮含量等指标直接影响虹鳟鱼的健康状况。例如,当pH值低于6.5或高于9时,虹鳟鱼容易发生应激反应,增加患病风险。因此,养殖者需要定期检测水质,并采取措施维持适宜的水环境,如合理换水、增氧等。
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这一规定强调了专业技术的重要性。虹鳟鱼病种类繁多,症状相似,错误判断可能导致误诊和不当用药。例如,细菌性肠炎与寄生虫感染可能都表现为肠道充血,但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只有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才能准确鉴别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此外,标准还提出“应做好养殖记录”,包括投喂量、用药情况、发病时间及处理措施等内容。这些记录不仅是疾病防控的重要参考,也是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一部分。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完整的记录能够帮助快速定位原因,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损失。
最后,标准特别指出“提倡生态防控理念”。通过改善养殖模式、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概率。例如,采用轮养方式避免连续养殖导致的病原积累,利用有益微生物调控水质平衡等方法,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频率,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