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捕食性天敌繁育及释放的技术要求、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在北京地区进行的捕食性天敌繁育及田间释放活动,用于害虫生物防治。
Title:Specification for Breeding and Release of Predatory Natural Enem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939-2021《捕食性天敌繁育及释放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捕食性天敌的繁育与释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捕食性天敌”、“人工繁育”等核心概念。例如,“捕食性天敌”是指那些以农业害虫为食的自然存在的或人工培育的生物种类。这一定义确保了后续讨论基于统一的理解。
繁育环境要求
在捕食性天敌的人工繁育过程中,环境条件至关重要。标准指出,繁育场所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条件,并且需要定期消毒以防止病原体传播。此外,还强调了对空气质量和水源的要求,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天敌的质量和存活率。
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释放出去的捕食性天敌能够有效控制害虫种群,标准设定了严格的质量检测程序。其中包括对外观特征、活动能力、繁殖力等方面的评估。只有符合特定标准的个体才能被允许用于野外释放。
释放方法
关于如何将培育好的天敌成功投放到目标区域,标准给出了详细的建议。比如,在选择释放时间上,通常会选择害虫活跃期前进行操作;而在具体实施时,则需考虑地形地貌等因素来决定最佳投放位置。同时,还需注意避免因不当处理导致天敌大量死亡。
监测与评估
最后,标准还特别强调了对释放效果的持续跟踪监测。通过设置对照组与实验组来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评价整个过程的有效性。如果发现实际成效低于预期水平,则应及时调整策略直至达到理想状态为止。
以上就是对DB11/T 1939-2021部分重要内容所做的深入解析。希望这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技术规范,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