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接种单位等级划分的评定要求、评定方法及管理规则。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开展常规接种服务的接种单位。
Title:Division and Rating of Vaccination Units - Routine Vaccin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C05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1932-2021《预防接种单位等级划分规范》为规范北京市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关于常规接种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人员配置要求
标准规定,一级接种单位至少配备2名具有执业资格的预防接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至少1名为中级职称以上。二级接种单位应配备不少于4名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三级接种单位则需达到6人以上。这体现了不同级别接种单位对人力资源的不同需求,确保能够提供相应级别的服务。
二、冷链设备与设施
对于冷链设备的要求,一级接种单位至少需要配备普通冰箱和低温冰箱各1台;二级单位在此基础上还需增加冰衬冰箱或车载冰箱;三级单位则要求有独立冷库及相应的温控监测系统。这些规定旨在保障疫苗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保证疫苗质量。
三、接种服务能力
根据标准,一级接种单位每年完成常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人次不少于5000;二级单位不低于10000人次;三级单位则需达到20000人次以上。这一指标反映了接种单位的服务能力和服务量,是衡量其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信息化建设
标准强调接种单位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疫苗出入库管理、接种记录查询等功能。特别是三级接种单位还要求具备与上级疾控中心联网的能力,以便实时更新数据和信息共享。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五、应急处置机制
所有级别的接种单位都必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一旦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等情况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六、培训考核制度
为了保持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标准要求各级接种单位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涵盖法律法规、专业技术等内容。同时还要开展定期考核,确保每位从业人员都能胜任本职工作。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预防接种单位等级划分规范》从多个维度对常规接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助于提升全市整体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保护公众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