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梨小食心虫监测与防治的技术要求、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梨小食心虫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Grapholita molest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050-2021《梨小食心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是北京市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梨小食心虫的监测和防治工作。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监测方法
4.1.1 诱捕器设置:在果园周边均匀布设诱捕器,每公顷不少于5个。诱捕器应悬挂于树冠中部,距离地面1.5米左右。
解读:这一规定确保了监测范围的全面性,通过合理的布点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整个果园内梨小食心虫的发生情况。选择树冠中部的位置有助于捕捉到飞行活跃的成虫。
4.1.2 定期检查:每周至少检查一次诱捕器,记录诱捕数量并清理诱捕器。
解读:定期检查能够及时掌握虫害动态,为后续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清理诱捕器避免因粘胶老化影响诱捕效果。
防治措施
5.1.1 物理防治: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在成虫羽化高峰期连续开启,时间为每日19:00至次日6:00。
解读:频振式杀虫灯通过特定波长吸引并杀死成虫,有效减少田间虫口密度。夜间作业符合梨小食心虫的活动规律,提高杀虫效率。
5.2.1 化学防治:当诱捕器平均每天诱捕量超过5头时,开始第一次化学防治。之后每隔7天进行一次防治,共防治3次。
解读:根据诱捕数据确定防治时机,避免盲目用药造成资源浪费或环境污染。连续三次防治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种群增长,防止其爆发。
5.2.2 药剂选择:优先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并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以延缓抗药性发展。
解读:合理选择药剂不仅保护环境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轮换用药策略对于长期有效的病虫害管理至关重要。
以上内容结合了标准中的核心要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