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杏生产的园地选择与规划、栽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杏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pricot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杏生产技术规程》(DB11/T 435-2021)是由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旨在规范杏树的种植、管理及生产流程,提高杏果的产量和品质。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中选取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与苗木培育
在品种选择上,应优先选用适应本地气候条件、抗病性强、丰产性能好的优良品种。例如,“北京1号”、“北京2号”等品种因其良好的适应性被推荐使用。对于苗木培育,要求采用嫁接苗,确保砧木与接穗的亲和力良好,以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和生长势。此外,还应对苗木进行严格的检疫检验,防止携带病虫害。
二、园地规划与土壤管理
园地选址需考虑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灌溉条件等因素。建议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pH值适中的沙壤土或壤土作为建园用地。在土壤管理方面,提倡实施深翻改土措施,每年秋季结合施基肥进行全园深翻,深度控制在30-40厘米左右。同时,要重视有机肥的应用,合理配施化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
三、整形修剪技术
整形修剪是杏树栽培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幼龄期主要采用开心形树冠结构,通过定干、抹芽、摘心等手段培养主枝骨架;进入盛果期后,则侧重于疏除过密枝条、回缩衰老枝组以及更新结果枝组,维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冬季修剪应在落叶后至萌芽前进行,夏季修剪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四、花果管理策略
为提高坐果率并减少落花落果现象的发生,可采取人工辅助授粉、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法。果实发育期间还需及时疏花疏果,按照“留优去劣”的原则保留健壮果品。另外,在果实膨大期适当增施钾肥有助于改善果实品质,增加单果重和含糖量。
五、病虫害综合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开展病虫害防控工作。首先做好冬季清园工作,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并对树体喷洒石硫合剂封园;其次加强田间巡查,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物理、生物或化学手段予以处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药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浓度配制药液,避免产生药害。
六、采收与贮藏保鲜
采收时间直接影响到杏果的商品价值。一般而言,当果实着色面积达到70%以上且手感稍硬时即可采摘。采收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机械损伤。采收后的果实应及时运往冷库预冷,然后分级包装入库保存。贮藏环境温度应控制在0-2℃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90%-95%,定期检查果实状态,剔除腐烂变质个体。
综上所述,《杏生产技术规程》(DB11/T 435-2021)涵盖了从品种选育到采后处理等多个环节的技术要点,为实现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各生产企业应当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标准,从而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