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儿童福利机构家庭寄养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控制及改进。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内开展家庭寄养服务的儿童福利机构及相关社会组织。
Title:Code for social work services of family foster care in children's welfare institu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C9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儿童福利机构家庭寄养社会工作服务规范》(DB45/T 2434-2021)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的关于儿童福利领域的重要地方标准。这一标准对家庭寄养服务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保障寄养儿童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依据。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一、家庭寄养资格评估
标准中明确规定,寄养家庭需满足多项基本条件。首先,寄养家庭成员应无犯罪记录,身心健康,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其次,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能够提供稳定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保障。此外,寄养家庭还需接受专业培训,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知识及特殊儿童护理技能。这些规定旨在确保寄养家庭有能力承担起照顾寄养儿童的责任,为其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二、寄养儿童安置程序
在儿童安置方面,标准强调要遵循“最有利于儿童成长”原则。具体而言,在确定寄养方案时,应当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性别、性格特点以及原生家庭背景等因素,并征求儿童本人意愿。同时,安置过程必须经过严格审核程序,包括但不限于家庭实地考察、背景调查等环节。只有当所有条件均符合要求后,方可正式签订寄养协议并安排入住。
三、寄养期间的服务内容
标准指出,社会工作者在整个寄养周期内需要履行多重职责。一方面,他们要定期走访寄养家庭,了解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则需协助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情绪障碍、学习困难等。另外,还特别提到要注重培养寄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组织各类活动促进其融入集体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干预措施都必须基于个性化需求制定,并且始终以保护儿童利益为核心目标。
四、监督与评估机制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该标准还建立了完善的监督体系。一方面,儿童福利机构应当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则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共同维护寄养儿童权益。同时,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也设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
总之,《儿童福利机构家庭寄养社会工作服务规范》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更为推动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严格执行本标准,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都能享受到温暖而专业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