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植保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使用植保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农业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Using Plant Protection Drones to Release Trichogramma Against Rice Stem Borer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3532-2021《植保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技术规程》是辽宁省发布的关于利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控水稻二化螟的地方标准。该标准详细规定了使用植保无人机释放赤眼蜂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对于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核心内容解读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内采用植保无人机释放赤眼蜂来防控水稻二化螟的作业活动。明确指出此方法主要针对水稻种植区的二化螟防治,强调了区域性和病虫害种类的针对性。
2. 术语和定义
- 赤眼蜂:一种寄生性天敌昆虫,能够寄生于二化螟卵中,达到控制其种群数量的目的。
- 植保无人机:用于空中喷洒或投放赤眼蜂的专业航空设备。
3. 准备工作
- 赤眼蜂质量检测:确保赤眼蜂健康且活力充足,每批次均需通过专业机构的质量检验。
- 天气条件: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天气进行释放,避免雨天或强风影响效果。
- 设备检查:对植保无人机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电池电量、喷洒装置是否正常等。
4. 释放技术要点
- 释放时间:应在二化螟产卵初期至卵孵化前这段时间内完成释放,具体时间为每年6月中旬至7月初。
- 飞行高度与速度:无人机飞行高度应保持在3-5米之间,飞行速度控制在4-6米/秒,以保证赤眼蜂均匀分布。
- 投放密度:每公顷建议投放量为10万头赤眼蜂,根据实际虫害发生程度可适当调整。
5. 后续管理
- 观察效果:释放后定期监测二化螟的发生情况及赤眼蜂的存活率。
- 补充措施:如发现赤眼蜂数量不足或防治效果不佳时,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比如增加释放次数或结合其他生物防治手段。
6. 注意事项
- 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安全规范,防止误伤人员或损坏农作物。
- 注意环境保护,避免因不当操作造成生态平衡破坏。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植保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技术规程》不仅提供了详细的实施步骤和技术参数,还特别强调了科学管理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这将有助于提高防治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并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