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田综合立体种养的术语和定义、选址要求、田间工程、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投入品管理及收获技术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稻田综合立体种养生产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grated Three-dimensional Rice Field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田综合立体种养技术规范》(DB4413/T 23-2021)是广东省惠州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规划与管理,在稻田中合理搭配水产、畜禽或经济作物等,实现生态循环、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增效增收。以下对标准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5.1 生态环境要求】
稻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无污染源的区域。这不仅能够保证水稻正常生长,也为其他养殖对象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稻田综合种养成功的基础。
【6.1 品种选择】
水稻品种需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当地主推品种。而水产品种则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水质状况以及市场需求来确定,比如淡水鱼、小龙虾等。合理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品种,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7.1 种植模式】
推荐采用“稻+鱼”、“稻+虾”、“稻+蟹”等多种复合种植模式。这些模式可以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生产粮食和水产品,既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又改善了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例如,“稻+鱼”模式下,鱼类在稻田里活动可疏松土壤并摄食害虫,其排泄物又能为水稻提供肥料。
【8.1 养殖密度控制】
不同种类的养殖动物有不同的最佳放养密度。过高会导致竞争加剧、疾病传播等问题;过低则浪费了资源。因此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调整投放数量,确保各物种之间和谐共处。
【9.1 日常管理措施】
包括定期监测水质、及时清理杂草、适时施肥灌溉等内容。此外还需注意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维护生物多样性。通过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
【10.1 病虫害防控】
提倡使用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杀、生物制剂如天敌捕食等方式代替化学农药喷洒。这样既能减少环境污染,也有利于保护有益昆虫群体,维持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稻田综合立体种养技术规范》从选址到具体操作都给出了明确指导,对于推动传统单一型农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了生态保护优先原则,鼓励创新思维和技术应用,有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