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泡桐栽培的术语和定义、立地条件、育苗技术、造林技术和抚育管理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泡桐的人工栽培与经营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aulownia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12T 7-2021泡桐栽培技术规程》是由安徽省地方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一项关于泡桐栽培的技术规范。该标准对泡桐的种植环境、品种选择、育苗技术、栽植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旨在提高泡桐的产量和质量。
一、种植环境要求
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泡桐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泡桐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寒性较差,因此在选择种植地时应尽量避免寒冷地区。土壤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pH值应在6.5至7.5之间。此外,种植地应具备良好的灌溉设施,以便在干旱季节能够及时补充水分。
二、品种选择与育苗技术
在品种选择上,标准推荐使用抗病性强、生长速度快且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例如,“皖桐1号”因其高产稳产的特点被广泛采用。对于育苗技术,标准强调了播种前种子处理的重要性,包括浸种催芽等步骤,以提高发芽率。同时,还提出了营养钵育苗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保护幼苗根系,提高移栽成活率。
三、栽植管理
栽植密度直接影响到泡桐的生长发育。根据标准建议,行距保持在3米左右,株距则为2米较为合适。栽植后要立即浇透定根水,并覆盖一层稻草或地膜保温保湿。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杂草,适时追施肥料,特别是在幼苗期和快速生长期,需增加氮肥的比例。另外,每年春季都要进行一次深翻改土,促进根系扩展。
四、病虫害防治
泡桐常见的病害有溃疡病、炭疽病等,而主要虫害有天牛、刺蛾等。针对这些病虫害,标准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一是加强田间巡查,早发现早治疗;二是合理修剪枝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三是利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药剂,减少环境污染;四是设置诱捕器诱杀成虫,降低虫口密度。
五、采收与加工
当泡桐达到成熟标准时即可采收。一般情况下,从栽植到收获需要5-6年时间。采收时要注意保护树皮不受损伤,以免影响后续利用价值。采收后的木材应及时晾晒干燥,防止霉变腐朽。对于不同用途的产品,还需按照特定工艺进行深加工处理。
总之,《DB3412T 7-2021泡桐栽培技术规程》为泡桐栽培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指导,有助于农户科学合理地开展生产活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