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甲虫蒲螨的人工繁育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及应用方法。本文件适用于中华甲虫蒲螨的规模化繁育及其在农业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rtificial Breeding and Application of Amblyseius chelifer (Chelifer mit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中华甲虫蒲螨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DB42/T 1793-2021)是湖北省地方标准,为中华甲虫蒲螨的人工繁育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指导。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1. 中华甲虫蒲螨:寄生于甲虫体表或体内的一种微小节肢动物,具有控制害虫种群的作用。
2. 人工繁育: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的中华甲虫蒲螨繁殖活动。
二、环境条件
1. 温度:中华甲虫蒲螨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至30℃。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其繁殖速度和存活率。
2. 湿度: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到80%之间。湿度过高可能导致病原菌滋生,湿度过低则会影响蒲螨的生存。
三、繁育材料
1. 寄主甲虫:选择健康无病害的甲虫作为寄主,确保其营养充足且无农药残留。
2. 基质:使用经过消毒处理的土壤或其他基质,避免有害微生物污染。
四、繁育方法
1. 接种:将采集到的中华甲虫蒲螨均匀撒播于寄主甲虫表面或放入其体内,每只甲虫接种量约为50至100只蒲螨。
2. 管理:定期检查寄主甲虫的状态,及时更换基质,防止过度拥挤导致资源竞争。
五、应用技术
1. 释放:根据目标害虫种类及密度确定释放数量,一般每平方米释放1万至5万只中华甲虫蒲螨。
2. 监测:设立监测点,记录蒲螨种群动态及对目标害虫的控制效果,适时调整释放策略。
六、注意事项
1. 避免化学药剂混用:在使用中华甲虫蒲螨时,需停止使用化学杀虫剂,以免影响其生存。
2. 定期更新种源:为保证种群活力,应每隔一段时间从野外采集新的中华甲虫蒲螨补充到人工繁育体系中。
以上内容是对该标准中关键部分的深入解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